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农机系和物理系成立;
1985年,分院更名为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两系分别更名为机械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
1994年,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合并;
1999年,机械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整合,成立了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08年,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原数理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系和通信工程系整合,成立了yd12300云顶线路;原数理信息学院更名为数理学院;
2017年,数理学院的计算中心划归yd12300云顶线路管理;
2019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挂靠学院管理。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自2018年9月起,yd12300云顶线路整建制在奉贤校区。
——办学规模——
学院现有教职工170多人;在校生2500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00多人、本科生2200多人。
学院设有计算机系、电气信息系、通信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计算中心、实验中心。学院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即电子信息;本科专业8个:即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3个,即电子信息工程(中美合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合作)、汽车服务工程(中德合作)。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场所近12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约12000件,设备总资产近7500万。学院于2017年获批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实验教学包含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电气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金工实习厂等,服务于本院以及相关学院的实验教学任务;目前正在上海市教委“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计划支持下,全力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工程实训中心”,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STEM教育、智能语音处理、智能机器人等多个方向专业实验室。学院下属计算中心承担全校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等公共通识课程教育,为全校各院系提供信息化教室服务,并专门建成了无障碍学习空间,为在校的视障生提供学习方便。
——人才培养——
建院四十多年来,学院逐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以工程科学为基础”的发展思路,聚焦新时代“人工智能”和“新工科”两个特色办学趋势,突出工科核心、教育特色、产教融合、国际化办学特点,致力于培养符合未来“卓越工程师”和“卓越信息教师”需求、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近几年来,学院学生科创发展势头迅猛。每年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数已超过100项,获批国家级和市级项目数始终在全校前列。本科生、研究生每年约300人次参加数模、电子设计、物联网、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等国际国内顶级专业赛事,并屡屡刷新获奖纪录。2018年以来,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等竞赛中一等奖13项。2019年,学院本科生担任教练并带领中学生队伍参加FIRST机器人挑战赛世界锦标赛中获得总决赛亚军、图灵区冠军和卓越工程奖。2020年,学院承办 “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Arm杯”上海赛区比赛。2021年,学院继品牌项目电子汽车文化节之后,举办首届 “人工智能竞赛挑战周”,实现科创竞赛平台覆盖学院所有专业;首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上海市银奖,创造了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成立学院“ACM”集训队,在2021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铜牌2枚。
多年来,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人才进入到工程行业、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行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更有一大批毕业生经过多年磨砺已经成长为校长、特级教师、企业高管等栋梁之才。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到知名企业工作,其中不乏阿里巴巴、PayPal、上汽、埃森哲、采埃孚、福耀玻璃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博士研究生,其中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的人数逐年递增。学院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研究生签约率连续多年稳居全校第一。
——内涵建设——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主体,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年来,学院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为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全英语课程建设专业2个、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重点课程10门、上海市全英语课程 4门。2017年,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年,该项目顺利结题,学院又一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学院获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立了校级“拔尖班”。202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完成专业二级认证专家入校评估阶段工作。此外,学院各专业推出了创新实验班、导师制、本硕贯通等一系列培养机制改革措施。
学院基于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视野,不断探索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师范教育特色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前沿模式。2017年,依托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建设,开始了面向“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8年,学院获批成立校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教育方向)”试点班,面向全校招生,专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工程技术人才与教师教育人才;2020年,学院入选校级人才试点班改革“MFAI”,“MFAI”实验班践行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搭建多层次国际教学交流平台,采用小班化和学业导师制的组织形式,致力于培养适应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2019年,学院成立人工智能STEM教育研究中心,实现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与基础教育相融合,为中小学提供特色教育服务,培养未来基础教育领航者;同年,学校建立“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学院与研究院全面共建。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向中小学输送STEAM课程、培训师资、竞赛教练等,服务基础教育;积极参与科普教育,建设奉贤区科普教育基地,与奉贤区科委合作举办机器人夏令营等,并于2020年正式获批奉贤区科普示范基地。学院还积极承办FLL、FIRST、WRO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机器人竞赛地区性赛事,努力打造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高地,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STEM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学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切实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获批上海市教委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研究基地”;2021年,获批上海市科委“上海智能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省部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2021年入选上海市教委首批“上海市青少年(学生)科创教育基地”。除此之外,学院历年来先后获批校级工程中心1个(精密机电系统与控制技术)、创新团队2个(信息与控制、机器人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学科5个,设立学科研究中心(所)9个;荣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学院目前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智能计算、物联网技术、智能通信、智能控制等研究特色领域,成立科研团队7个,青年教师创新探索团队2个。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青年基金)项目16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地方能力建设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项;共发表SCI、EI论文235篇(其中SCI一区、二区论文共计43篇)。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次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40%。
学院重视社会技术应用与服务。近五年,承担相关行业企业技术研发项目100多项,累计金额2400多万元;实现技术成果转化7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巨大;授权发明专利90项。多位教师的科技成果获得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工博会高校展区优秀作品奖等奖励。
——师资队伍——
学院稳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坚定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多年来,一支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梯队正逐步形成。
学院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不断改善。现有教师、科研人员130多人,70%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教授(正高职称)14人;35岁以下青年博士梯队27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数十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企业的高端兼职教授。
学院教师参加挂职、国内外访学、产学研、实验室队伍建设、及其他进修培训等累计100多人次;共计20多人次获得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王乐三奖教金”“长昭近铁奖教金”等省部级或校级教学奖励。青年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初步显现,近五年中,有8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20多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人在国际比赛中摘银;7人次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
学院获评2019-2020年度学校A级文明单位。
——办学特色——
学院与公司企业、教育单位、政府部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教师进修和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充分发挥师范大学教育领域的办学整体优势,通过“人工智能+”的产教融合模式,与达观数据、晓信科技、美承科技、蘑菇云、云知声、合时智能等多个头部企业紧密合作,凸显“人工智能+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办学重点,共同在人才培养、联合实验室建设、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学院重点打造“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品牌,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平江路三小、闵行实验小学、师大一附小、奉贤致远高中等学校签约开展共建,提供丰富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输送大批人工智能教育志愿者教师队伍,形成了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影响力。同时,学院紧密开展“新工科”协同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与福耀集团、大唐电信、漕河泾产业园区等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20多个,与临港漕河泾人才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学院通过办学特色的内涵提升,获得了来自多个企业的基金捐赠,设立了“美承教育基金”“云知声教育基金”“蘑菇云教育基金”“永达教育基金”等多个企业奖学金、奖教金等专项奖励计划,资助全院师生发展建设工作。
2003年,学院率先举办了中外合作本科办学项目,分别与美国戴顿大学合作举办了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中美合作项目,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拜罗伊特手工业协会合作举办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项目,年招生规模为120人,出国人数年均40人左右。2013年,学院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巴伐利亚州拜罗伊特手工业协会、埃尔福特手工业协会等拓展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德合作本科项目的合作方式。目前,学院三个中外合作项目在校生642人,每年招生180人、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60人左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与国外10多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交流互访、以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合作,学生海外学历需求、多层次出国学习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五年来,学院每年有近30名外籍教师来校授课;中美合作专业共有57名学生赴美学习并取得双学位,其中44名学生获得学位后继续赴美读研;中德合作专业159名学生赴德进修,其中,136人取得汽车技师中级证书,19人攻读学士、硕士学位;非中外合作专业有5名学生赴法国进行毕业设计,8名学生赴美攻读本硕直通项目并获硕士学位,其中5名毕业后留美工作;另外,共有60余名学生参加暑期游学及研学项目。五年间,学院培养德、法留学生17人;接收4名长期留学生,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出国学生具备了突出的语言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优秀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就业市场上无往而不利,受到广泛欢迎,用人单位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当前正是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驱动的社会快速发展时代,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工科类学院,学院正处于快速成长与发展建设期。学院将秉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专业优化为路径、以科学治理为保障、以社会服务为特点”的发展理念,在新技术时代紧抓“新工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双翼,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获得更加长足的进步。